我18年打算把小工厂搬迁到中部,同时周围有不少工厂打算把一部分产能搬迁到越南,但是事实上并不成功,大家还是在浙江宁波/杭州。
- 中西部人力成本有优势,但是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人力成本只是其中很小一块。配套的产业链才是优先考虑的,比如我自己的产品有零售业防盗,其中一个产品是机械防盗,这个产品其中一个很小的旋转模块需要附近有ABS颗粒供应商,模具制造商(一个模具制造需要很长的产业链,线切割厂,电脉冲厂,数控铣床厂,数控雕刻厂,氮化厂等等),注塑加工(我们自己有注塑机),内部的转动部件需要附近有铝合金挤出厂,我们自己完成切割/切削等精密加工,还需要周围有氧化厂,中间的转动轴需要周围有钢材供应商,我们自己做精密加工,最后还需要周围有喷塑加工厂。对我们来说人力成本需要考虑的是组装和包装这些环节,但是不会因为东南亚或者中西部人力成本优势而把所有工序都搬迁。
- 接上一条最后的分析,目前搬去东南亚的基本是手工占比多同时对品质要求不高的产业。而核心的部件,需要产业链配套的,大家都不会迁走。在这方面显然大家下一步会去中部地区,但当前条件还在逐渐成熟阶段,在内外双循环的大背景下未来可期。
- 商业因素,我们最后把工厂设在了美国(几家中国公司联合收购了一家芝加哥同行的工厂,我们行业的先驱),核心部件在中国生产完后在美国组装,这样就成了美国制造,同时借用芝加哥那公司的品牌和渠道。其实这也是很多中国公司的做法,这些年美国制造业实体大量低价出售,很多中国企业由原先为美国公司代工转变为设计生产一条龙再最后变成收购原来行业的大客户,这样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美两国公司各自的优势。
————————————————————————
关于工厂搬迁到中西部,其中一个情况是当地人们的创业能动性。我们之前有湖北的工程师,能力很好,他因为个人原因想回老家发展。同时湖北有非常不错的教育体系,工业体系,基础设施。所以我们当时想支持他创办一个精加工的机械厂(他是机械工程师,之前在湖北的国企工作,技校毕业有理论基础,再加上国企有完备的岗位培训体系,水平相当好,后来经历了下岗潮离开了原国企),这样我们就不需要自己经营精加工车间而直接向他采购,对我们公司来说减少企业成本同时他的产品品质有保障,对他来说一方面给我们供货可以有初始业务(而且我们直接把设备支援给他),另一方面也可以自己开拓市场增加收入。但是最终他没有同意,原因是家人觉得风险大不稳定毕竟周围基本没人办厂,周围大家宁愿去开个牛肉面店。
—————————————————————————
关于收购美国公司,其实这些年美国的制造业实体价格并不高,企业主大多是60/70岁左右了想要卖掉工厂但是美国基本无人接手,看中的是他们的品牌和渠道。我们联合几个中国公司一起收购的美国公司在芝加哥,企业主1922年出生的共和党人(老婆民主党,两人每四年吵架一次,18年离婚了),是我们行业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直坚持美国制造,但是最终还是在2013年妥协,最初是找我们代工简单产品,我在上海见他,印象最深的是他说,虽然同行们从中国购买成本低,但是他更有优势,因为工厂在美国所以随时能提供客户需要的产品,"everything is on my shelf";2015年开始发现我们产品品质和设计能力要好于他的芝加哥工厂,把主要产品的制造和设计全部交给我们,芝加哥工厂把中国进口的零配件进行组装(外壳还是美国钣金加工制造),我在上海见他,印象最深的是他一直说“everyone is going to China”;2018年他感觉身体不行但是美国没人愿意做制造业,所以我们低价收购了他的工厂,解散了本地的红脖子工人然后招了墨西哥人,但是保留渠道和销售,毕竟在我们这个小行业里这个美国公司是开创者,有很好的渠道和口碑。其实很多中国和美国的制造业企业都在走这一步,好处是大家优势互补这帮老美可以安心去玩金融,坏处是今后川普支持者会越来越多。
—————————————————————————
关于中国高效的物流体系对供应链的影响,首先必须赞中国的物流体系,对制造业转移产生了非常正面的作用,现在基本每个公司都会从全国各地采购而不用担心时效。但是对一些产品的制造,需要经常进行现场沟通,比如我们转动部件里面有个轴需要精加工,这个部件经常需要做改动,我们可以从重庆采购但是每当做改动的时候就很麻烦。大批量的产品就不需要这样,比如我们边上有个汽车零配件企业,他们就可以从远方采购,因为他们的产品不需要经常改动设计,是标准件。
来自知乎挪威的森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