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名寺古刹供大仙:厦门
@duck_ye
福建人的年味藏在各大庙宇宫殿里,无论是藏于深山里的小庙或者是在各大热门景点里的名寺古刹,都以各自的方式祈福新的一年。
在厦门沙坡尾边上,也有一座妈祖庙,它叫做“朝宗宫”。
主殿设在第二层,殿正中供奉三尊妈祖神像,妈祖两侧还辟有四个神龛,分别奉祀太上老君、龙王公、水仙王和福德正神、风雨雷电诸神像。
殿堂上悬有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皇帝御赐朝宗宫的"恬澜贻贶"匾和清乾隆二年(1737年)皇帝御赐原风神庙的"惠应波恬"匾各一方。
正对主殿的阁楼里,还辟有玉皇阁,阁中供奉玉皇大帝。
朝宗宫前广场建有戏台与香炉。
正月初七,在朝宗宫举办了一场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分灯仪式。
相传,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天公)的生日,正月初八晚,各路星神都会现身夜空,赶去给玉皇大帝祝寿。
因此,这一天的夜幕总是星光灿烂,被人们视为众星下界之日。
星耀夜空之时,人们便会点亮灯盏、焚香祈福,让灯火与星光相呼应,向星宿表示敬意。
下午,在朝宗宫前的戏台上,在道长的带领下,众香客和善士敬天公拜妈祖,法会也吸引了不少围观游客一起加入祈福。
晚上6时许,天色渐晚,双子塔的灯光秀都开始亮起来了,分灯仪式在朝宗宫前的戏台举行。
众人执香烛绕厦港避风坞回旋转递,从高处看仿佛一条龙在盘旋,蔚为壮观。
最后将香烛插到香炉内,火焰熊熊,代表着对新一年的期许,也是一种民俗的传承。
03 游神是终极仪式感:福州长乐
@唐sir骑马探世界
大家都开始上班了,福建长乐人还在游神过年。只有亲临现场,才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游神氛围,才知道一切的想象都不贴切。
看似威严神武的神仙,可以和你一起蹦迪、摆pose。
不同于北方人看春晚、包饺子,闽南人在春节时将自己村子供奉的神仙请进轿子,绕着村子走上一圈,沿街驱除灾祸,给人们带来好运。
游神可谓是福建人过年最重要的仪式感。
在福建长乐沙堤村,走过一道道五彩斑斓的赛博电子门,礼堂外硕大的香火燃烧了很久,各家各户献上丰盛的贡品,人们迎接一尊尊巨大的神偶,伴随着敲锣打鼓声,令人不自觉加入游神的队伍。
一路上鞭炮不断,我想这种习俗是一种活着的文化,因为它绝不仅仅是烟火人间下的期待,更是一群人美好的童年回忆,以及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传承和文化印记。
04 众神办事处:泉州
@不旅不婷
有人说,泉州是众神办事处。可以说一点都不夸张,从数量上看,泉州市宗教局统计宗教寺庙宫观(面积10平方米以上),共有5553座。
从宗教种类看,泉州素有“宗教胜地”之称。
历史上多种宗教汇聚泉州并留下大量珍贵的宗教遗迹遗物,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现存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种民间信仰宫庙。
所以到泉州玩,没参加一次游神,将无法接地气体验什么才是“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泉州。
每年农历正月新年,泉澎两地天后宫制作“米龟”(2015年的制作“大米龟”重达5.288万斤),民众将一袋袋大米堆成米龟,通过从头到尾摸遍米龟各个部位,祈求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
祈福活动结束后,这些米将会被分发给民众带回家分食,隐喻“呷(吃)平安”。
民俗踩街以前一直是泉州春节元宵的传统活动,这次活动意义非凡,是泉州市时隔20年后再次举办的大型民俗踩街。
有大开道、拍胸舞、火鼎公婆、南音、什音、大鼓吹、大鼓凉伞、踢球舞、大摇人、南少林武术等20多项传统舞蹈类、传统音乐类、传统体育类、民俗类非遗项目的动态展示,还有宋元汉服秀呈现“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的文化雅韵。
篇三:
400年福建“游神”火出圈: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
“没想到我们的民俗活动火了!以前游神就是我们村自己热闹热闹,现在全国各地的人都知道,甚至来到现场观看。”
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克凤村党委书记林祥果激动地说,在村里可以看到来自京、沪、粤等全国各地的车牌,空前热闹。
正月里,各地年俗百花齐放。游神是福建地区春节期间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日益受到全国民众及海外华人华侨的关注。
大家很是好奇,“游神”在闽地为何如此风靡?
游神文化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以闽、粤最盛。
到了游神的日子,村里村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万人空巷。
高大威武的神将在众人簇拥中走街串巷,队伍里鼓乐、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一同上阵。
有评论称之为“行走的民俗博物馆”。
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厚福片区游神民俗活动航拍。(林瑞乐 摄)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游神其实是一种古老的祈福活动,它集民间信仰、民俗文化于一身,祈求神明庇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当地文史专家说,游神活动流传至今,当代人延续祈福仪式,借此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如今,这项别具特色的祈福民俗文化已入选地方非遗项目。游神的“接力棒”从老一辈传递到年轻人手中,为其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福建游神文化也通过侨乡游子带去海外、走出国门。
古老的乡村年俗闯进大众视野
在潭头镇的厚福片区,大年初十这天迎来一年中最隆重的游神活动。当天,主神前后数以百计的各类神将浩浩荡荡,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动。
舞龙、舞狮、板鼓等队伍各显身手,抬轿子的小伙子们铆足了劲,三步一停五步一冲。
神将是游神中颇为醒目的存在,气宇轩昂、仪表堂堂、意气风发的“张世子”“张二世子”“赵世子”等凭借“高颜值”在网络上走红。
扛着神将的人迈着特有的步伐,忽左忽右,将塔骨的双臂有技巧地甩动,或灵活或庄重,将巡视村庄的“神明”演绎得栩栩如生。
新版“张世子”和“张二世子”神将游行。(林滨 摄)
“哇,好壮观!”
“这里过年氛围真浓!”
慕名前来的市民、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照,一路跟随人潮前行。
厚福游神队伍长度达到4公里,巡游18个自然村,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
据当地人介绍,长乐厚福游神民俗活动已有400多年历史。
“长乐靠海,是知名侨乡,从前当地人以出海捕鱼为生,也有很多人远渡重洋讨生活,游神活动的兴盛,为求保境安民,也为外出谋生的乡民祈求平安。”
潭头镇耆老林国杰说。
追溯游神文化源头,要从丰富多元的民间信仰说起。
据统计,福建有上千种神明。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林国平研究认为,福建民间信仰发达与历史、自然、社会因素有关,福建人的祖先从中原躲避战乱南渡,带来先进技术和文化信仰,有力推动福建民间信仰发展,加上自然灾害、疫病及战争械斗等社会矛盾,促使民众寻求神明庇佑。
延续至今的民间信俗有何内生动力?
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瑞认为,归根结底是人们将美好的品德寄托在神明的身上,神明信仰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妈祖文化蕴含的是海洋精神,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蕴含的是关爱妇孺的品德,而关老爷则是忠义的象征。
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厚福片区游神民俗活动中的鼓板队表演。(林瑞乐 摄)
游神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祈福,也是当地非遗文化的集大成者。游神活动中蕴含着竹编技艺、脱胎漆器、十番音乐等非遗元素,且类型越来越丰富。
厚福林氏宗祠总理事会负责人介绍,鼓板、舞狮、舞龙等表演是当地游神的传统搭配,今年首次邀请潮汕英歌舞队加入,促成地区之间乡土文化互相交流。
记者采访时遇到从北京自驾前来的张女士一家,她说,这趟春节旅程就是为寻找年味而来,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传播很广的福建游神文化,循着地址找来了,这里的民俗和北方很不一样,值得体验一番。
社交平台上也有众多网友评价:“民俗的魅力,很震撼”“福州传统文化的复苏,很精彩”“这才是过年该有的样子”……
在福州地区,每个村子的游神时间各不相同,从正月初一延续到整个正月。
潭头镇副镇长郑军告诉记者,游神民俗活动都是由村民自发组织,自愿捐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从扛轿辇的壮年,到手捧香炉的长者,到提灯执扇的女性,再到挺神将的年轻人,无不体现着基层农村团结有序的社会关系和分工,而绕境游神则推动着村与村之间的和谐往来。
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厚福片区游神民俗活动中,观众与神将互动。(林瑞乐 摄)
“90后”“00后”扛起大梁
虽然这是一项古老的民俗文化,但也越来越“年轻化”。有人打趣说:“现在的游神是‘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
在圈粉无数的神将背后,就有许多年轻人的参与。
“00后”林滨是新版神将形象的设计者之一。
“从小对村里的游神文化耳濡目染,可以说是‘刻进骨子里’的文化传承使命感,让我一直想创新设计一尊神将形象。”
设计神将形象并非易事。
神将的像在福州地区俗称“塔骨”,这是一种大型空心竹骨神像,由人在塔骨里面扛起神像,俗称“挺塔骨”。
而神将的脸谱、头冠、服饰都颇有讲究,旧版的神将脸谱是采用工笔风格,较为威严庄重。
“创新的前提,是对传统民俗文化深入学习和了解,保持敬畏之心。”
林滨坦言,在设计新形象时也遇到不小的阻力,要耐心说服老一辈人接受这种创新,找手艺人雕刻脸谱、加工服饰上的刺绣图案等,从设计到成品大约花了两年时间。
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厚福片区游神民俗活动中的舞龙表演。(林瑞乐 摄)
当新版神将在游神中露面后,很快便在视频平台上走红,因形象俊美颇受欢迎,也得到老一辈人的认可。
“与旧版相比,新版会更立体化,更趋向于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有的人称它为‘动漫脸’。
很荣幸能把传统民俗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林滨说。
村子里像林滨这样热衷于游神民俗的年轻人比比皆是。
游神中,挺神将者多为青少年,由于神将塔骨重的可达七八十斤,需要年富力强者才能扛着巡游。
他们当中有的是过年回乡的青年,有的是还在上学的学生。
一般每尊神将由四五个人轮换扛,并且有专业的一套脚步和手部动作。
“虽然没有专门学过,但从小跟着游神队伍看,久而久之就会了,身边的同龄人也纷纷加入这个队伍,感觉这是我们的一种责任。”
今年20岁的林彦鑫参与挺神将三年了,目前在重庆上大学,每年春节回乡都会参与游神民俗活动。
在长乐游神队伍中,打鼓板也是历史悠久的一项民俗表演。
“90后”女生林雅婷是厚福游神的鼓板队领头鼓手,她小小的身躯在打鼓时判若两人,在直径近3米的鼓板面前,挥动鼓槌,英姿飒爽,气势如虹。
“以前老人家说女生不能打鼓,但我们年轻人就要敢于打破一些陈规,喜欢民俗文化就踊跃参与其中。”她说。
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厚福片区游神民俗活动中的新版神将游行。(林瑞乐 摄)
林雅婷在两年前将喜欢传统民俗文化的年轻人召集在一起,发起成立青年人的社团“兴龙社”,跟随老一辈的步伐,将打鼓板、挺神将等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春节期间,兴龙社的活动场地门庭若市,有许多慕名来学习打鼓、体验挺神将的年轻人。
“我们在过年前后十多天免费向大众开放,教愿意学的年轻人打鼓,有的从泉州前来,年纪最小的只有4岁。”
兴龙社负责人之一林勇宏说。
对于游神民俗活动,年轻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我们不迷信,不拘泥于陈旧的形式,游神祈福是一种精神寄托,挺神将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全民皆可参与的民俗文化。”
厚东村青年林木材说,不能让传统民俗文化在我们手中断层,也不能墨守成规。
可喜的是,现在年轻人对民俗活动热情越来越高。
在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克凤村,年轻人在学“挺神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邓倩倩 摄
海外游子割不断的故土情结
近两年,福建的游神民俗活动不仅逐渐被全国民众所知晓,而且“火”到了海外,受到许多海外游子热切关注。
龙年春节,侨乡长乐迎回大量的海外乡亲回国过大年、看游神。
“时隔33年,第一次在春节期间回到家乡,从小我就喜欢跟着家人一起去看游神民俗活动,这次再看到游神,勾起了童年的记忆,感慨万千。”
美国福建同乡会副会长林良平说。
除林良平一家人外,还有200余位旅美乡亲先后返乡。
“很多人是在网络上看到家乡游神的视频后,纷纷说今年要争取回到家乡过年,我们回乡后把视频发在旅美乡亲群里,有的人看到后又特地赶回来,游神的感染力太强了。”
林良平说,这是许多海外华人华侨的乡土情结。
“80后”旅美华人林楚和妻子黄舒婷多年没回国了,这次带着他们的三个孩子一起回长乐老家感受春节的年俗。
“虽然在美国也会给孩子们过春节,告诉他们春节的习俗,但是感受不到真正的年味。与其在视频中看,不如带孩子们回到家乡亲身感受,让他们更加了解传统民俗文化。”
黄舒婷说。
正月初十,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厚福片区游神民俗活动中的鼓板队表演。(林瑞乐 摄)
他们不仅看游神,也上手体验了一把挺神将。
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小儿子林维恩在父亲的指导下钻入塔骨,挺起神将、摆动身体,试着走了一段。
他说:
“很幸运能够尝试,希望明年再回来。”
两个女儿也表示,非常激动能够参与游神民俗活动,这将激发她们去进一步了解家乡民俗文化。
被游神文化吸引回乡的他们,也惊叹于家乡的变化。
“以前的游神没有这么好的装备和环境,现在村子的道路宽阔平整,游神规模浩大。”
黄舒婷说,“锣鼓声声敲在我的心头,慰藉了我的乡愁。”
“95后”旅美青年林志敏出国14年了,对家乡的游神民俗仍尤为热心,春节回国加入挺神将的队伍。
“在海外的同龄人每年都关注家乡游神,即使有时差,也会熬夜看家乡的游神直播。”
他说,原本计划初十游神后回美国,但现在特别舍不得离开,打算在家乡再多待一阵子。
正月初十,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厚福片区游神民俗活动现场锣鼓喧天。(林瑞乐 摄)
近年来,游神文化也被华人华侨带到海外。
长乐区猴屿乡的乡亲曾在美国费城唐人街举办游神民俗活动,游行队伍的成员们手持花篮、横幅,有的装扮成神将形象,有的抬着载有神尊神像的轿子,伴随着民乐队和舞狮队,向海外展现别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
林良平说,他们目前正在洽谈邀请家乡锣鼓队赴美国表演。
“如果有机会,未来可能会在美国看到‘厚福游神’的场景,希望借此活动,让海外游子也能亲身感受到传统游神民俗,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