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逝世,享年91岁,曾倡议并推动建立“中国光谷”




  
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梓森,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15日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

赵梓森,1932年2月出生于上海市。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院总工程师,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家科委光纤通信专家组总体组组长等职务。
赵梓森是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从“一束光”到“一座城” ,赵梓森在接受采访时曾笑言,“40年前,我只是希望中国能有自己的光纤通信,跟上世界科技潮流;没想到,40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光纤强国。”,“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事业梦想,那么我的梦想不仅实现了,而且还超额完成了。”

“拉出”我国第一根实用型石英光纤
《科学美国人》杂志曾评价说:“光纤通信是二战以来最有意义的四大发明之一。如果没有光纤通信,就不会有今天的互联网和通信网络。”
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花费3000万美元制造出了3条30米长的光纤样品,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制造出对光纤通信有实用价值的光纤。那时候中国与世界信息不通畅,直到1973年,赵梓森才得到这个消息,立即把它当成了自己的梦想。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1979年,赵梓森及其团队终于拉制出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每公里损耗只有4分贝的光纤。
1981年9月,由中方主导的长江激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波长半导体激光器,摆脱依赖美国技术的历史。

创立中国光纤数字化通信时代
1981年9月,邮电部和国家科委确定在武汉建立一条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意在通过实际使用,完成商用试验以定型推广。由于其限于1982年完成,所以简称“八二工程”。按照设计方案,这是一个市内电话局间的中继工程,跨越长江、汉水,贯穿武汉三镇,连接武汉四个市话分局。
据长江日报报道,因为早期缺乏检修经验和检修仪器,每次都是相关人员一齐出动,赵梓森曾和20多个同事挤在院里分配的一辆额定8人的面包车里,到处奔波。
1982年12月31日,中国光纤通信的第一个实用化系统——“八二工程”终于按期全线开通,正式进入武汉市市话网,也标志着中国进入光纤数字化通信时代。
赵梓森团队又先后完成了数十项由短及长的光纤通信架设工程。其中,1993年完成的全长3046公里的“京汉广工程”,跨越北京、湖北、湖南、广东等6省市,是当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架空光缆通信线路。
就这样,在10年时间,赵梓森的团队就将大容量高传速的光纤通信线路连通到天南海北,完成了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工作。

倡议并推动建立“中国光谷”
1984年,邮电部、湖北省和武汉市三方达成协议,在武汉建设邮电部武汉通信光纤厂,由赵梓森担任中方技术负责人。
随着光纤通信产业在武汉飞速发展,一个更大的构想——建设中国光谷,在这座城市酝酿。“1998年,华中科大黄德修教授就提出中国应该有个光谷。”赵梓森说,之后国家决定建光谷,但建在哪里还没定论,“武汉说在武汉,广州说在广州,上海说在上海,吉林说在长春。”
随后经过赵梓森等26位院士专家及本地政府的不懈努力,2001年,中国光电子产业基地确定落户武汉,“武汉·中国光谷”正式诞生。从“一束光”到“一座城”,光电子、激光、中小显示面板、存储器芯片等产业,在武汉从此获得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我尝过当亡国奴的味道,深知只有科技强大了,祖国强大了,才不会被欺。以我这么多年的人生经验来看,只有坚持走创新的道路,科技才会真正发展。我相信,武汉的光纤产业以现在的势头发展下去,再过40年,一定会更加强大。”
【来源:光明日报、长江日报、人民网】


上一主题上篇   >>用心装载有趣有用世界信息<<   下篇下一主题

回复 打印 可爱的中国 2022-12-17 10:21:32|

使用道具 举报


可爱搜索
有趣有用的精品信息
可爱点心 keai.cn 1999年至今

  王曦网络科技18868898808
可爱点心@王曦网络科技 闽ICP备18007004号-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软件条款综合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9~ keai.cn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keai.cn主站 频道首页
返回上页
商城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