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可爱的中国 于 2022-8-8 00:12 编辑
一、我想努力拼未来,以后赚很多的钱,不是因为我爱钱,而是这辈子我不想因为钱和谁在一起,也不想因为钱而离开谁。
二、生活就是这样,又难过又难说,不必凡事都看透,假装不知道也算体谅,放弃对所有人的期待才最安稳。
三、现在的我,没有谈恋爱,没有暧昧对象,只想着发财,现在努力工作赚钱,愿日后给自己一个安稳居所,不再颠沛流离,不再小心翼翼。
四、人实在了,骗你的人就多了。你有用了,跟你的人就多了,你没用了,远离你的人就多了,这就是现实。
五、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人的外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脑子里有智慧,心里有担当,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应。
六、人生很长,以后你还会遇见许多无能为力的事,把眼光放长一点,慢慢的你会发现这些没什么大不了的,该遇见的遇见,该放弃的放弃。
七、成长最遗憾的部分在于,我们总在最无知的年华里遇到最好的人,却不自知。——乔一《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
八、做到大致的善良,然后恰到好处的冷漠,和适可而止的关心,你的生活会轻松很多。
九、如果你爱一个人,一定要告诉他,不是为了要他报答,而是让他在以后黑暗的日子里,否定自己的时候,想起世界上还有人这么爱他,他并非一无是处。
十、本想把日子过成诗,时而简单,时而精致。不料日子却过成了我的歌,时而不靠谱,时而不着调。
十一、总有一天,有人会穿越漫漫人海,微笑而来,不需要更多的言语,点一盏灯,照亮你的星空,以爱为航,等你回家。
十二、什么是孤独,就是有一天你拍了一张很美很有意境的照片存在手机里,却不知道该发给谁分享,才突然想起这一路上除了自己,没人陪你一起看风景。
十三、不惊扰别人的宁静,就是慈悲;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就是善良。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十四、你以为热情主动他会感动,你以为你患得患失他会心痛,其实都没有,只有你一次又一次犯贱再主动。
十五、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没人在乎你怎样在深夜痛哭,别人再怎么感同身受,也只有一瞬间。再苦再累,再痛再难熬,只有也只能自己独自撑过。
十六、如果你还在乎别人说你什么,那你一定也在潜意识里认同别人说你的东西。只有你真正强大了,才可以不惧怕任何言论。
十七、喜欢别人的同时别忘了对自己也好一点,任何人都可能离开你背弃你,只有你自己一直是自己的。
十八、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道岁月的涵意,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珍惜。这世上并没有分离与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不肯去爱的心。
十九、人生所有的努力,无非是两种结果,见笑或者见效,做好遇见前者的准备,做好遇见后者的从容。
二十、有一种普遍的玻璃心是:既想把自己难受的东西说出来,又害怕听到的人嫌弃自己,最后只能自己咽在肚子里。
二一、你为什么不理我,这只是小孩子才能问出来的话,长大了就要学会在别人疏远前先一步动身,在别人冷淡时加倍冷淡,在得不到的时候,大声说:我根本就不想要啊!
在网络时代,“刷屏朋友圈”是一个非常高频的词,当什么东西在网上流行起来、首先是“刷屏朋友圈”。在很多人生活中,一天里陪伴时间最长的,大约也不是亲朋好友,而是朋友圈。
朋友圈不但已然成为一种新兴卖场,也成为不少“单位人”“职场人”的新困惑——单位要求你在朋友圈发布某些内容时,你需要服从吗?
朋友圈是公还是私,这是一个问题。这种问题过去“不成问题”,因为一个人,要么在私人生活中,要么在公共空间内,而朋友圈恰好踩在了“半公半私”这条线上。
“朋友圈”这一程序被设计时,当然首先是作为“私人存在”,区别于广场式的网络空间,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活动所辐射的大致范围,特别容易在中国这样的“熟人社会”迅速发展起来。
但是,不管愿意不愿意,主动不主动,只要打开了“朋友圈”,网络社交或说“自我营销”就开始了,在不断发展中,“朋友圈”从情感联结逐渐走向了物理意义上的连接,朋友圈一旦发布出去,就等于打开了公共闸口,随时可能成为网络焦点或公共热点。毫无疑问,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交模式,“朋友圈”完全打破了个人与社会的传统连接样式。
朋友圈突显了一个人作为“个人”的存在,这一点很多人日用而不觉。人们在发布朋友圈时,大多经过了“人设预定”,即“我希望展现什么样的‘我’”,即便是喜欢晒娃、晒美食、晒风景,展现的也是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世界。但这一“个人”,又带着显著的身份属性,一个人在朋友圈发言时,是“自己”在说话,但也在说“某某科长”“某某医生”“某某老师”……由此可见,朋友圈是公私杂糅的新型社交场所。
借助网络,朋友圈赋予了每个人话语的“权利”和“权力”,也给了每个人展示自我的窗口。朋友圈是以“我”为中心的圈,朋友圈的内容,都是“私人定制”“奉命转发”一类的事,大多也还在人情世故范围内,并没有真正的强制性。但是,朋友圈本质上是每个人的“新闻发言人”,是个人面向公共空间的表达,既有无限传播的可能,也有社会规则的约束,还有职业和社会身份所带来的规范要求。尤其是党员干部,应比普通人有着更高的身份要求。朋友圈代表个人参与公共言说,所以人们最好掂量着“说”,因为内容都存在互联网的记忆中,随时可能拿出来再度公之于众。作者:鲁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