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酒是很多人情感的寄托,在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一席。 老话说“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酒成了人们逢年过节、商务社交、婚丧嫁娶、迎宾送客时,餐桌上的必备品之一。 随着健康意识提高,人们对酒的健康危害有了一定认识。不过,仍有很多人对饮酒的危害认识不够,认为只是会增加一些疾病风险,没有啥太大的危害。 但实际上,饮酒会让身体承受巨大负担,你喝进肚子里的每一口酒,都是对生命的透支。 据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发现,2015-2019年间,过量饮酒(女性>1杯/天,男性>2杯/天)导致的过早死亡,占到了美国20-64岁成年人过早死亡的1/8;占到了20-49岁成年人过早死亡的1/5。 图片来源:123RF 来自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美国2015-2019年间不同年龄人群的死亡数据和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以评估过量饮酒导致的死亡人数。 研究结果显示,2015-2019年间: 平均每年有约279万人死亡,包括143万(51%)男性和136万(49%)女性。 平均每年约有14万人的死亡可归因于过量饮酒,占到了总死亡人数的5%;其中男性9.7万,女性4.3万,分别占到男性和女性总死亡人数的6.8%和3.2%。 在20-64岁成年人中,平均每年约有69万人死亡,包括43万(62%)男性和26万(38%)女性。 在20-64岁成年人中,平均每年约有9万人的死亡可归因于过量饮酒,占到了该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12.9%,相当于每8名死者中,就有1名因过量饮酒死亡;其中男性6.5万,女性2.5万,分别占男性和女性死亡人数的15%和9.4%。 在20-49岁成年人中,平均每年约有22.2万人死亡,其中4.5万可归因于过量饮酒,占到了该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20%,相当于每5名死者中,就有1名因过量饮酒死亡。 在20-34岁、35-49岁和50-64岁人群中,尽管随着年龄增长,过量饮酒导致的死亡人数逐渐增加;但过量饮酒导致的死亡人数占该年龄段总死亡总人数的比例,却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在3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分别为25.4%、17.5%和9.5%。 在所有年龄段、20-64岁人群中,过量饮酒导致的、排前3位的死亡原因都是酒精性肝病、其它中毒(除酒精中毒外,血液中检查出其它有毒物质)和机动车交通事故。 ▲2015-2019年,不同年龄段平均每年死亡人数和饮酒导致的死亡人数及占比(数据来源:参考资料[1];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研究指出,在美国,过量饮酒每年导致超过14万人死亡,其中有三分之二发生在20-64岁的成年人中。过量饮酒会导致与酒精相关的死亡,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传染性疾病和癌症等。同时过量饮酒还在车祸、暴力、跌倒、烧伤、溺水和中毒死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项研究的发现,强调了过量饮酒对生命和寿命造成的灾难性影响。人们应将过量饮酒视为一个“慢性健康问题”,就像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其他疾病一样,鼓励人们采取措施,尽量少喝酒。 研究通讯作者、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Marissa B. Esser博士表示:“过量饮酒是过早死亡的主要可预防原因。但饮酒的危害仍未被人们充分重视,一些有效的减少饮酒的策略也没有被充分执行。人们应采取更多措施,以减少人们的饮酒量,防止过早死亡。” 对于如何减少饮酒量,世界心脏联盟(WHF)也给出了7条切实可行的酒精控制建议,供我们参考。建议具体如下:
加强对酒精供应/购买的限制:对不健康物质的供应限制,已被证明是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的最佳干预措施。
推进和加强酒后驾驶管理对策:道路交通伤害是导致死亡率和残疾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年轻人中。
促进筛查、简单干预和获得治疗:有证据表明,在初级保健机构内给予简单的建议,是成功减少酒精使用、预防或减轻酒精使用障碍和成瘾进展的干预措施。行为和药物治疗已被证明是治疗酒精使用障碍的有效方法。
对含有酒精的广告、赞助和促销等,实施禁令或全面限制:该措施可以减少青少年和年轻人接触酒精,并将防止酒精行业通过广告中的错误描绘,影响社会风气或社会秩序。
提高酒精价格:增加有害物质的成本,降低人们对这些物质的购买力。
建立和执行统一的最低法定饮酒年龄:研究发现,饮酒的法定年龄提高,可减少青春期饮酒,从而促进适度的饮酒模式建立,人们成年后也较少形成有害的饮酒模式。
对酒精产品进行突出的健康警告:研究表明,对酒精产品进行健康警告,可能会减少人们的饮酒习惯、增加戒酒成功率。
题图来源:123RF
参考资料 [1] Marissa B. Esser, et al.,(2022). Estimated Deaths Attributable to Excessive Alcohol Use Among US Adults Aged 20 to 64 Years, 2015 to 2019. JAMA Netw Open,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39485.
|